基地简介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科普宣传 > 基地简介

基地介绍

发布者:刘宇婧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发布时间:2019-12-31

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江苏省杂草防治技术工程技术中心被批准作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多年来,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秉持立足江苏、服务全国的理念,通过媒体报道、开发参观和举行培训的方式积极宣传杂草识别、危害、可持续管理和绿色防除,特别是为大众关注的外来入侵植物和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风险的知识传播和普及,为检疫机关、公安机关、农技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提供大量的咨询和技术服务做出了突出贡献。强胜教授荣获江苏省《全国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二五”实施工作先进个人。

杂草资源库的展示和杂草鉴定服务

建有中国最齐全、规模最大的杂草标本室,包括种子、幼苗和成株标本6万余份,每年开放社会公众参观近20批次,并向社会提供种子和标本的鉴定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建有中国杂草网络信息服务系统(http://weed.njau.edu.cn),面向全国开放杂草鉴定、技术咨询等服务,目前累计点击率达192万人次。接待科研院所、海关检疫单位、公安部门、农业推广部门近千余人次,面向大众提供了杂草识别和鉴定的系统培训。

外来入侵植物危害和防控宣传

以外来入侵生物机制及其防治研究为依托,以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信息网站为平台,借助报纸、电视、网络传统媒体及自媒体力量,通过开放参观、制作宣传栏、接受媒体采访(近百次)、召开新闻发布会、举行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向社会公众宣传加拿大一枝黄花、假高粱等60余种严重入侵性杂草的识别、危害、分布、风险和防范策略。被农业部指定作为外来植物引种的风险评价的技术委托单位,负责对外来植物引种的环境安全风险的技术评估,为农业部对外来植物引种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杂草综合管理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和示范

长期从事农田杂草生物学规律、生态发生危害状况及防治及时研究,发展了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连作田的杂草防治技术体系,针对轻型栽培的“一封”“二杀”“三补”的不同水稻栽培方式的杂草化学防治技术,推广面积大、应用范围广泛,确保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小麦的丰产和稳产,10年产生的经济效益累计为165亿元,为我国粮食安全生产作出了贡献。该成果还为累计1亿5千万人年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情况下的农村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和国家、省、市和地方农技推广中心合作,以定点研究示范、召开培训班、现场观摩和推广示范的方式,积极宣传由杂草研究室建立的“降草”-“减药”的稻-麦连作田杂草生态防控技术、稻鸭共作的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断源、截流、竭库”的综合杂草管理技术和转基因安全评价技术体系。举办或参与各种培训班、讲座50余场次,培训人员上万名。2016年由中央电视台制成了专题片在央视农业频道播出

转基因作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长期从事转基因作物水稻、油菜、大豆等作物的环境安全评价的研究和试验示范评价,参与制定了相关环境安全评价标准3件,推动农业部转基因安全委员会接受转基因水稻的基因漂移风险评价,将杂草稻纳入其中作为指标的技术管理。承接农业部委托的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评价任务,编写了转基因作物安全的科普论著,承担了环境安全特别是杂草化问题的编写任务。接受媒体专访,积极宣传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知识。

南农大学杂草研究室

扫码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14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 苏ICP备05052060号